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5:57    次浏览
3月23日《人民日报》刊发了《“儒行”的现代启示》的文章,文章认为,儒家经典之一《礼记》中的《儒行》篇,集中记载儒者的德行,被称为儒者的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,在今天看来也不无启示。儒者不以黄金美玉为宝,而以忠信为宝;不企求广占土地,而以合乎义理为精神追求;不企求积蓄丰厚,而以博学多闻为富有。儒者认为,身外之物可以从外界得到,也可能失之于外界,因而没有长远的价值,不值得花大力气企求。在儒者看来,真正认清了本末、领略了德行的高贵,就不会过分追求物质享受,而会自觉修身行道。财富有聚有散,生不带来死不带去,只有忠信仁义等德行才是真正的“不动产”,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。看完这篇文章,顿觉神清气爽,荡气回肠。是啊!成为真正的德行天下的儒者,可能没有顶尖级的物质辉煌,但是,这种经由朴素和波澜不惊垒就的精神大厦,所释放出的向心力、影响力、凝聚力,谁说比并吞四海的帝王之业、显赫财富,逊色呢?财富终有散尽时,高位也有旁落日,道德凝固而成的崇高博大、彪炳独立,却可以穿越时空,得到永恒,这才是最伟大的“统治”:精神和道德上的征服人心、深入骨髓,“以布衣而王天下”。那些高傲的大儒,“须仰视才见”:颜回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,“强于行义,弱于受谏,怵于待禄,慎于治身”,实行德义时坚定,接受劝谏时柔顺,得到官禄时戒惧,修养自身时谨慎,成就了“君子四德”。范仲淹崇尚“惟能忍穷,故得免祸,”入殓时竟然连一件新衣也找寻不着。朱熹一生清贫,“茶取养生,衣取蔽体,食取充饥,居止取足以障风雨,从不奢侈铺张”,救灾荒,惩豪强,为百姓谋福祉。开宝马、坐飞机的我们,在精神发展方面,竟然还比不上坐马车的先贤:儒行”太厚重,我们太轻薄;儒行”太博大,我们太渺小;“儒行”太高远,我们太短视;“儒行”太优雅,我们太粗鄙。被消费主义、享乐主义、物质主义“大山”压得有了道德窒息感,真是有点可怜啊。不要总是说“物质诱惑太大”,古人生活的时代,欲望、金钱、高位的诱惑,同样无所不在,只是在欲海暗流、沉重窒息的现实中,他们始终将心灵独立和自由、儒行和大德,当做本然的信仰、人生的根基,所以,才能“抛却功名存大道,去留肝胆两昆仑”。我们的心太喧闹,太浮躁了!太注重用物质财富当作成功标杆,而失去了本然、本真的发展力和定力,这才是差距所在。为GDP总量,召开规模宏大、声势浩大的动员会、总结会、誓师会,当然不差。可是,道德和文明宣讲,做到这种轰轰烈烈的高度和强度的,却不多。自觉修身,不断修剪道德粗糙者,更是凤毛麟角。因为美德、君子品格,在和暴富、一夜发财等价值观较量,还是受到了无声的批评和奚落。有钱才是最高成功,在一定程度上,削弱了人们的道德成功意识和美德自豪感。唤醒道德成功意识吧,不要因为金钱需要,而失德失节;不要因为名利需要,而失去了对本真生活的坚守。不用浮华装扮内心,而更信守朴素宁静、大道在心、重友乐助。宁守清贫自乐 ,不要浊富多忧。成为令人景仰的“道德上的成功者”,为社会和自我带来更多的安详、博大、幸福与从容。